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截止到201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4154人,其中专任教师2106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739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紫江学者计划”入选者100人。截止2014年1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191人,在校研究生17,400人,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13,200人,外国留学生4,896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设有1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21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理工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含56个系;1个书院:孟宪承书院;12个实体研究院(所、实验室):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考试与评价研究院、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国家教育决策研究院、艺术研究所;1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共有78个本科专业,其中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6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可授予19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理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9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室,2个上海市高校智库。学校主办和承办20余种学报期刊,图书馆藏书435余万册。
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中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集团、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汉办所属的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8所孔子学院。
近年来,学校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办学理念,发扬“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本科类
哲学
|
哲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经济学 金融学类
|
法学
|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社会学类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康复学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英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西班牙语 日语 翻译 新闻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
历史学
|
历史学
|
理学
|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应用化学 地理科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信息科学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艺术学
|
音乐学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美术学 设计学类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公共关系学 旅游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
专科类
国家重点学科
|
上海市重点学科
|
◇教育学(一级学科)
|
◇中国哲学
|
◇地理学(一级学科)
|
◇职业技术教育学
|
◇基础心理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基础数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光学
|
◇世界史
|
◇生态学
|
◇基础数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光学
|
◇中国哲学
|
◇物理化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人文地理学
|
◇世界史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动物学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系统分析与集成
|
|
▲华东师大2014年招生计划如何?
●我校2014年招生总规模是3500人,其中本科3400人,高职100人。本科招生规模与去年持平。招生范围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具体在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招生计划数将由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布,此外还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
本科教育
▲华东师大哪些专业是热门的?
●评论专业的冷热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学生认为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的专业是热门专业;也有些学生认为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如果是前者,一个专业所在院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点越多,这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就越强。我校以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以下学科有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化学、体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公共管理。如果是后者,现在一般认同的热门专业有外语类专业、信息高科技类专业、金融经贸类专业等。但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以填报志愿时如果只考虑专业的冷热会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上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填报志愿应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专长,也要关心你想选择的专业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
▲本科期间,学生有无机会到外校交流学习?
●我校不仅与部分国内名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等建立了院校间学生互换修读学分的制度,还大量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名校交流学习,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体验多元文化,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下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学校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赴海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目前学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2”项目(可获中美两个大学的学位证书)、阿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日本明治大学、东北大学等交换生项目及“迪斯尼课程与实习项目”等,近年来每年约有20-30%的本科生被选派到国(境)外大学学习与交流。
▲是否所有专业都实行免费教育?
●根据国家政策,师范生免费教育只在师范专业中实施,我校实行免费教育的师范专业共有17个。而我校有2/3左右的专业是非师范类专业,被这些专业录取的考生是不实行免费教育的。
▲毕业生都一定要当老师吗?
●不是的。我校师范类专业只占学校本科专业的1/3左右,它们主要承担培养高质量师资的任务。还有2/3左右的专业都是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非师范专业。现在的就业政策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学生有选择就业单位的自主权。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当然可以选择非教育系统工作。但随着教师职业在就业市场中的走俏,很多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也都愿意选择教师职业。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指导讲座,对大学生实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和培训,同时,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指导,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和拓展大学生实习基地。由于我校注重抓教学质量,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上我校的综合学科优势以及地处上海的地域优势,因此我校毕业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就业落实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全国部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就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而言,近几年我校8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地区就业,10%左右在上海以外的沿海省市就业。
师范生免费教育
▲报考免费师范生,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首先,我校免费师范生招生都在本科提前批进行招生录取,招生计划书上一般都会注明是“免费师范专业”,没有注明的可以查看学费收费标准栏目,为“0”的都是免费师范专业。其次,被我校免费师范专业录取的学生需要与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不签订该协议书的学生高校可以不接受报到。有关协议书内容可以登录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查看。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领取生活费补助;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可以用以下十六字概括:“提前招生,免费教育,精心培养,保证就业”。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关于免费师范生的十年服务期是怎么规定的?
●为了鼓励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生应在被部属师范大学正式录取后签订协议。协议规定师范生要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在服务期内,经批准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被免费教育的师范专业录取后,进校后能否申请转到非师范专业学习?
●被实行免费教育的师范专业录取后,须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协议中明确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考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违反协议。因此,学生不可申请转入非师范专业学习,但可根据学校转专业规定,在一年级末申请转入其他实行免费教育的师范专业。
▲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能否报考研究生?
●免费师范生可以在毕业后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一、奖学金和助学金
为了激发优秀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目前,我校形成了以国家、上海市、学校三级奖助学金为主体、以各类社会奖学金、助学金为补充的完善的多层次的开放式奖助学金体系。
1、新生奖学金
符合一定条件且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非免费师范专业的优秀本科新生可获得新生奖学金。
2、优秀学生奖学金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每个年级(不含一年级)大约有37%的在校学生可获得此项奖学金。具体标准为:特等奖学金5000元/人,占学生数2%;一等奖学金3500元/人,占学生数5%;二等奖学金2000元/人,占学生数10%;三等奖学金1000元/人,占学生数20%。
3、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奖学金
为鼓励我校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学校设立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奖学金,2013年共奖励38名少数民族学生,总金额为3.8万元。
4、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2013年我校有20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34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418人获得国家助学金,总金额754万元。
5、上海市奖学金
上海市奖学金由上海市政府出资设立。2013年我校有33人获得上海市奖学金,金额达26.4万元。
6、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
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是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在我校设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目前我校有近40余项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具体可参看华东师范大学学工部网站)。
2013年我校获得各种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近1300余人次,金额250余万元。
7、说明
(1)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仍可享受国家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奖学金,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社会资助的助学金,2013年我校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学生获得社会奖助学金达700人次,金额超过140万元。
(2)我校大部分学院、系也分别设有奖学金和助学金。
二、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设立的专项贷款,分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我校在校学
生只要通过学校困难认定,就可申请助学贷款(不包括已经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免费师范生资格的学生)。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学年最高可以贷款6000元人民币,就读期间贷款产生的利息由国家补贴,贷款可以在毕业后六年内按月偿还,也可随时在经济好转时办理一次性提前还清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事宜学生可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
2009年起,国家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或毕业后服义务兵役,实施相应的学费国家补偿和助学贷款国家代偿。
三、勤工助学
学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在校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实践,服务体系完备,岗位数量充足。目前,学校在校内设有五十余个勤工助学基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校70%以上的本专科生及研
究生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成为学生解决生活费困难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
四、困难补助
对于出现突发生活困难情况的学生,学校设有应急的临时性困难补助机制。此外,学校鼓励学生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困难生参加各类社会职业技能考核、购买学习书籍等还能享受学校补贴。
五、慈善爱心屋
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了慈善爱心屋,开辟物资帮困新的途径,困难学生可到慈善爱心屋领取各类学习和生活用品,以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详情可查询:
学工部学生处网站http://www.xgb.ecnu.edu.cn
勤助中心网站http://www.qinzhu.ecnu.edu.cn
录取批次的安排
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招生总数为3500名,其中本科3400名、高职100名。我校2011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及录取批次将分别由各省级高招办统一向社会公布。具体涉及到各省的录取批次以各省级招办公布的为准。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请到我校招生网www.zsb.ecnu.edu.cn查看各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里面有各专业的录取原则。
加分政策
按照我校当年的招生章程中的相关政策执行。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华东师范大学认可并执行各省级教委或高招办有关少数民族的加分和优惠政策,但加分优惠不能超过20分,超过的我校一律按20分看待。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华东师范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对往届生与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视同仁,不存在任何差别对待。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华东师范大学转专业实施办法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学分制,让本科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初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潜能和专长,重新选择专业,特制订本办法。
一、我校全日制一年级本科学生,除(1)留学生、港澳台学生;(2)体育特招生;(3)定向生;(4)音乐学专业、美术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学专业(可以申请转入体育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艺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学生外,有意向转专业的学生均可在第1学年规定的时间内,按本办法提出转专业申请。
二、各专业允许转出人数不限,各院(系)允许转入人数,控制在1年级本科生人数的10%。当要求转入的人数超过控制的人数时,按转入专业的考核结果,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允许转入学生名单。
三、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只能选择1个专业作为转入志愿。在经过考核或测试认定并批准转入新专业后,不得再要求退回原专业。考核(测试)费用,由申请转专业学生负担。
四、各院系应制订“转入ⅩⅩ专业考核办法”,送教务处备案后正式公布,并严格执行。教务处按考核办法,监督执行情况。
五、学生转入新专业后,跨院(系)转专业一般编入下一年级,院(系)内转专业一般编入同一年级。学生转入新专业后,必须按照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完成规定学分才能毕业。若提前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可提前毕业。学生在原专业取得的公共课(必修、选修)学分和成绩有效;其他学分可以作为转入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学分(最多12学分)。在一年级时受到的处分不因转专业而撤消。
六、根据国家政策,免费师范生在免费师范专业范围内申请转专业;其他专业的优秀学生也可以申请转入免费师范生专业,并享受免费师范生待遇。
七、在读期间(包括免费师范生),因学生个人原因(包括转专业)引起的延长学制,其延长期间的费用(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由学生本人承担。收费标准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八、成功转专业的同学应认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若有旷考行为或达到缓退试读标准者,取消其转专业资格。
九、本办法的解释权归教务处。
其它
学校从2006级开始即实行按学分收费、分学年预收、毕业前结算的办法。预收标准是每学年一般专业5000-5500元,艺术教育专业7500元,其他艺术类专业10000元,软件工程专业第一二学年5500元,后两年标准是16000元;实行国家免费教育的师范专业免收学费,也不需要预收学费。学生修读学分数超过就读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数量部分,需按每学分125元标准缴纳学费
招办网站:www.zsb.ecnu.edu.cn
咨询电话:021-62232212,招生监察电话:021-62549683
通讯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00062